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370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284篇
地球物理   262篇
地质学   726篇
海洋学   233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oklady Earth Sciences - An isotope–geochem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waters of Abrosimov and Stepovoi bays along the southeastern coasts of the Novaya Zemlya Archipelago. The waters...  相似文献   
2.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 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 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进入新千年以来, 国内海洋科考船依托的各主要研究所和院校本着开放的理念, 先后组织多单位联合进行海上观测。尤其是最近1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实施了船时共享航次计划, 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海洋界的交流和合作, 南海区域海洋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多尺度环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 本文简要回顾了南海海洋观测的发展历程, 并初步总结了近些年来南海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 包括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 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对未来南海的观测和科学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岩溶含水层由多重含水介质组成,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从系统角度出发,将岩溶系统看作是一个过滤器,将降雨作为输入信号,泉流量、水位、电导率、浊度等物理化学参数作为输出量进行相关和频谱分析是认识岩溶系统内部结构特征的有效方法。文章综述了相关和频谱分析法在岩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相关和频谱分析法基本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研究意义,然后总结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相关和频谱分析法使用的时间序列的长度、周期和类型,最后阐述了该方法应用于岩溶系统分析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Aggregate disintegration is a critical process in soil splash erosion. However, the effec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its fractions on soil aggregates disintegration is still not clear. In this study, five soils with similar clay contents and different contents of SOC have been used. The effects of slaking and mechanical striking on splash erosion were distinguished by using deionized water and 95% ethanol as raindrops. The simulated rainfal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four heights (0.5, 1.0, 1.5 and 2.0 m).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s of SOC and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LFOC). The relative slaking and the mechanical striking index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s of SOC and LFOC. The reduction of macroaggregates in eroded soil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C and LFOC, especially in alcohol test. The amount of macroaggregates (>0.25 mm) in deionized water test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alcohol tests under the same rainfall heights. The contribution of slaking to splash erosion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heavy fractions organic carbon. The contribution of mechanical striking was dominant when the rainfall kinetic energy increased to a range of threshold between 9 J m−2 mm−1 and 12 m−2 mm−1.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soil aggregates disintegration and splash erosion.  相似文献   
5.
电镀园区废水处理过程中,由于园区企业难以做到彻底的分质分流,导致废水处理出现破络不彻底,次亚磷酸盐、氰化物等出现再络合与难降解等问题,同时,深度处理后,浓水需要进行深度处理,重金属离子浓度、总磷、总氮处理都存在难以达标的情况。本文根据企业电镀废水的典型水质和水量特征,研究设计了改进的CAFE处理工艺,详细论证了各工艺的处理过程、主要设备及相关设计参数,并将该工艺在南通某电镀园区电镀废水处理中进行了实际应用。运行的实践表明,该套设计方案污水处理运行稳定,最终出水的CODCr(化学需氧量)、NH4-N、总铬、六价铬、总镍指标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4.00、5.41、0.29、0.03、0.05 mg/L,均远远小于电镀废水的排放标准,达到了电镀废水的深度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6.
7.
区域面积计算是区域分析的基础。随着空间信息剖分组织理论的发展,地球剖分网格受到广泛关注,并且显示了在空间大数据组织能力上的潜力。球面空间与欧式空间不同胚导致地球剖分网格规格不一的特征,在进行区域面积计算时需要先将网格转换回对应的经纬度范围,再进行积分运算,流程复杂,计算效率不高。由此本文根据GeoSOT全球参考网格的剖分方案,基于矩阵变换的分块、邻接操作以及向量的乘法运算,设计了一种可以摆脱经纬度和积分运算的面积计算方法,并针对此方法设计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和高效性,为网格体系下区域面积计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Izvestiy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hysics -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electric field Ez in the hydrosphere is not contaminated by the telluric component and therefore can effectively be used...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莱州湾和牟平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及影响因子,作者于2016年7月在这两个海域采集了沉积物样品,并结合沉积环境因子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在莱州湾和牟平近海各仅检获了7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且莱州湾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低于牟平近岸海域。莱州湾线虫和桡足类平均丰度分别占小型底栖生物的91.9%和6.3%,牟平近海分别占92.1%和4.2%。对两个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底栖生物丰度与底层水溶解氧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层小型底栖生物丰度比与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脱镁叶绿素含量、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以及水深呈显著正相关,与中值粒径和底层水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显示,基于不同沉积物类型中的参考比值,线虫和桡足类丰度比值(N/C)可用于莱州湾和牟平近海沉积环境有机污染状况的评估。研究还发现,牟平海域的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呈现由近岸向外海增加的异常趋势,且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和类群多样性较十年前显著降低,显示沉积环境受到了明显干扰。  相似文献   
10.
中尺度暖涡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两组理想化数值试验,对比研究了分布于热带气旋不同位置处的海洋中尺度暖涡所引发的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暖涡对热带气旋强度有增强作用,而位于热带气旋外围的暖涡则会抑制热带气旋的发展。本研究将暖涡增强(减弱)热带气旋强度的区域称为内(外)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区暖涡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减弱)幅度逐渐减小(增大),区域范围同步减小(增大)。内区暖涡增强了热带气旋的次级环流和结构对称性、增加了海气界面热通量,同时减弱了外围螺旋雨带,进而导致热带气旋强度增强;若暖涡在外区,其对热带气旋的作用相反,导致热带气旋强度减弱。由于理想化试验中热带气旋静止不动,因此研究结果可能只适用于传播速度较慢的热带气旋。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热带气旋和海洋中尺度暖涡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引入热带气旋外区暖涡的影响助力提高热带气旋强度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